从重庆主城区驱车两个小时抵达位于川渝交界的芭蕉村山峦,一孔孔40米的箱梁整齐地摆放在存梁台位上,一座巨大的制梁场展现在记者眼前。
相距梁场2公里的山林间,成渝中线高铁正在加紧建设。据悉,作为我国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渝中线公里/小时条件的高速铁路,CR450动车组未来有望在该线路上率先开跑,实现中国高铁更高时速的突破。
“这里是国内首个可以预制跨度40米箱梁的高铁梁场,将有548孔箱梁在此完成生产及架设。”中铁五局六公司安岳东制梁场党支部书记杨洪说。
今年年初,安岳东制梁场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检验,正式由试生产转入批量生产。杨洪和记者说,这里也被称作“云端梁场”——既因为梁场位于山巅,经常能见到云海景象,还因为这是一座运行在“数智云端”的智慧梁场。
走进控制中心,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,整个梁场的生产环节和情况尽收眼底——这便是中铁五局六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数智梁场生产控制平台,也是这座智慧梁场的“大脑”。
记者看到,工作人员操作鼠标就能查阅到现场各道工序实时采集的数据、钢丝绳检验测试的数据、大型设施安全参数的监控数据、现场违章作业AI识别数据。
“我们以智能装备为主干,通过信息管理平台,把数据传上云端,借助数字孪生平台,将箱梁全生命周期的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信息进行高度集成,实现生产自动化与管理数字化的深层次地融合,抵达安全管理、质量管理、物资管理、生产管理的智能化、信息化、少人化。”安岳东制梁场副经理廖辉指着操作台上一排标注着“控组”“急停”“启动”等红色字样的按钮介绍,在这里,每一道工序的指令通过按钮就能下达。
与之同时,每一孔箱梁从下料到制作完成的数据,也会及时存储在数智云端。“相当于给箱梁植入了一个编码,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可以回溯到它的数据值。”廖辉说。
来到制梁区,记者见到一台大型设备伸出长长机臂,混凝土正源源不断的通过输送带传送到浇筑台位上,这就是该梁场最新研发的混凝土智能浇筑系统。
“以往梁场一般都会采用传统的车载泵浇注箱梁混凝土,浇注由人根据经验控制布料,且特别容易堵管,浇注时长不受控制。” 廖辉介绍说,现在采用这套全新的浇筑系统,混凝土输送更稳定,浇筑效率得到一定效果提升,5小时就可以完成混凝土浇筑。而且还实现了箱梁断面混凝土的自动计量、混凝土分层分段智能布料,大幅度提高了混凝土浇筑质量。
在安岳东制梁场钢筋智能加工配送中心,40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并没多少工人,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高效智能的机器。
“以往这套作业起码需要3个人,如今只需要1个人就能完成。”廖辉说,高铁箱梁的钢筋焊接对于精准度要求极高,误差通常在毫米级。以前依靠人工摆放、定位、焊接等分段式加工,有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,而这套系统能达到零偏差,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。
除此之外,在钢筋智能加工配送中心,记者见到直条生产线、弯箍筋生产线、U型筋生产线等智能设备各司其职完成着生产。工人们只需要在设备终端接受当天的加工任务,然后自动下料、自动加工及自动收集,最后由新能源无人车运输到台位上。
“以前我们一个钢筋加工中心,至少配备20名作业人员。现在只需要6名作业人员旁站盯控,每天轻轻松松就能完成1.5孔的钢筋制作。”廖辉指着一台机器说,“你看这台数控钢筋弯箍机,一个小时能制作2800个这样的箍筋件,而且质量始终如一。”
融合先进的技术、设备,借助智慧“大脑”,通过物联网、BIM+GIS数字孪生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安岳东制梁场组建出数智梁场的整体架构。如今的智能建造场景也让一位老师傅充满感慨,“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,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,工作效率反而极大的提升了。”